第695章 私心与真相(第1页)
听着陆鼎强硬而尖锐的表态,陈柏年的脸在发烧。他有一种被人扒光了示众的感觉。
陆鼎的话毫不留情,句句击中了要害。
对于李白驹和唐敏的活动,陈柏年从头至尾都清楚。成方明和张俊发为了此事,还专程到学校找过他。
一个副市长、旅长,一个副书记、政委,绝对是香江的大佬级人物。亲自到学校跟他谈这件事情,不仅给足了陈柏年面子,也充分说明了对于此事的重视程度。
如果政治感觉敏感的人物,一定会意识到这件事情的严重性,立刻采取一切手段,多学生进行教育引导,制止学生们这种危险行为。
但是,陈柏年忽略了这个信号。
在他看来,自己是香江唯一大学的校长,以前香江是英国人的地方,学校的不少专业,都采用英语教学。
以往毕业的学生,有很多到英国和美国留学,美英等国家对香江大学的学生似乎也比内地的学生更加认可。
即使没出去留学的学生,也会进入政府,成为精英阶层的一部分,成为英国人的得力助手。
这种自我感觉良好,渐渐养成了香江大学的傲慢。从陈柏年到一些教授,再到一些学生,都把从内地过来的志愿军看做泥腿子、农民、乡下人。
有了这种认知,自然不会把市政府放在眼里。
正如陈柏年说的那样,他们是真的认为自己的学生是将来香江的栋梁之才。
香江离不开他们这些人,他们懂教育,他们培养的人才应该治理香江。
所以,为了显示自己的地位和权威,陈柏年对那些学生才听之任之,甚至是在纵容。
本质上,他和一些教授是在利用学生,让他们挑战政府,从而发泄自己的不满。给政府施加压力,试图让政府改变政策。
其中一项重要政策,就是义务教育。
以陈柏年为代表的香江教育界人士,有不少人反对政府的普遍义务教育政策,他们希望保留以前的教育体制。
以前的教育体制,就是英国的教育体制:只有少数有钱人的子女才能上学接受教育。
虽然没有公开的法律和政策说,穷人家孩子不能上学。但是不普及教育,只有少数的学校,昂贵的学费,就限制了绝大对数平民子弟上学。
至于大学,学生更少。整个香江大学,一共只有三百二十名学生。每个年级只有七八十名学生。
这些人将来或者出国留学,或者进入政府或者公营机构,把持了政府中的大部分职位。
他们或者是英国籍官员的子女,或者是亲英的所谓高级华人子女。
如果大量的平民子弟普遍接受教育,或者上大学,就必然冲击这些人的垄断地位。
这就是陆鼎说的要打破教育垄断的原因。
事实上,陈柏年他们的用意,也正是如此。
他们不想放弃原来的既得利益,想按照他们的想法和利益塑造香江的下一代,延续自己的影响力和既得利益。
这种想法自然是不能公开说出来的,所以陆鼎一揭穿了这个真相,陈柏年等人立刻慌乱起来。
“陆营长,你误会了,我们绝对没有垄断之意,也不反对红党的教育政策。”
“陈校长说得对,我们不反对义务教育。身为老师总是希望学生越多越好,怎么会反对呢?”
“我们确实不知道那些学生闹事,如果我们知道,一定会制止他们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