足迹
跨越鸭绿江1950笔下文学
登录
关灯
护眼
字体:

第418章 双方都内耗(第1页)

各方战略上的分歧,根本原因还是利益诉求不完全一致。

苏联想尽快结束高丽战事,卸下北高丽这个包袱,把主要精力放到欧洲方向去。

北高丽去年战争失利,铁路、桥梁等基础设施几乎全部被毁,工厂也大多被美国飞机炸毁,生产能力丧失殆尽,急需恢复元气。

政权需要重建,农业需要回复,军队需要重整,这些都需要尽快结束战争,才能做得到。

他们一直抱着统一的理想,担心战争拖得太久,双方陷入拉锯战,彼此都筋疲力尽。最后双方和谈妥协,达不到统一的目标。

上次美国放出和谈风,已经引起了他们的警惕,担心中土会跟美国和谈,失去统一机会。

至于中土的困难有多大,财力、物力、人力的消耗有多少,不是他们优先考虑的事项。

不管是苏联还是北高丽,都被辽河省的穿越所鼓舞,过高地估计了中土的力量。

在他们看来,只要中土把所有先进的装备和海空军力量都用上,就能彻底打败联合国军。

实际上他们看到的只是一些表象。

如果把现代化的第39集团军和46集团军以及南海方向的海军、空军都用上,确实具有一举打败联合国军的力量。

但这样一来,就得放弃南海方向、印度方向、漠北方向的战略部署,损害的是国家的长远利益。

现在中土在高丽一共有六个正规军。一些公安部队和大量辅助部队,总人数已经达到50万人左右。

这样一支部队的补给和消耗,是一个天文数字,几乎是举全国之力在供养。以辽河省这样的实力,供养这样一支大军都力有不逮。

第二次战役的胜利,在战略态势上获得了有利地位。但是补给线的距离由原来的平均100公里,拉长到平均500公里。

这多出来的400公里,增加的成本是巨大的。

装备好,科技水平高,部队吃的好、睡得好,弹药足,战斗力强,每一样的背后,其实都是大量物质在支撑。而不是仅仅靠炒面、手榴弹、步枪打仗那么简单。

部队普遍换装,装甲部队、炮兵部队、战略支援部队、火箭军部队的纷纷参战,其实已经把辽河省原来储备的所有家底儿都拿了出来。

在整个供应链还没有完全恢复的情况下,这已经是最大的生产能力。

这还是在印度和漠北方向没有开战的情况下,如果那两个方向开战,两个集团军的消耗,又是一个天文数字。

除了辽河省,整个新中土还是一穷二白的状况。

五六亿人要穿衣吃饭,国家要搞经济建设,教育、医疗、科研、文化等各个方面,都要花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