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29章(第1页)
。到了七月下旬,又陆陆续续下了几场雨,但被淤泥阻塞的道路、倒塌的房屋也清理干净,各村镇也搭出了简易的房子,安置点的百姓陆陆续续地回家了。
这场赈灾事宜,算是到了尾声。
因为夏粮被淹、原先播种的秋粮也被淹了,如今又要补种,只是错过了时令,恐怕会大大减产。
姜丰和属官、乡绅们商议,鼓励百姓大面积种植番薯、番麦,这些外化杂粮,不争良田,产量又高,可大大减轻口粮的压力。
这一场水灾,姜丰让全府城乃至各县乡的人认识了他,成功地融入了知府这个角色。乡绅和属官们提起他是敬畏交加、心情复杂。
更多的百姓,直接受到官府的恩惠,尽管水漫家园,心有余悲,可提及姜知府,百姓都是感激不已,甚至还能说道几句。
“就是那个黑黑的、笑眯眯的知府大人,他来过我家呢,在我家住了一晚,还吃了我做的蛇羹,还说好吃呢!”
“姜大人人又好,说的官话也好听。”
“他说官话,你听得懂?”
“听不懂也好听!”
姜大人是青天大老爷啊!往年洪水,饿死的人不知多少,也就今年,有饭吃,有地方
各种声音,传到姜丰的耳朵里,督促完秋粮补种,累了一两个月的他,终于可以坐在府衙的花园里,舒心地喝一口茶。
这两个月来,又是监督灾后重建工作、又是安排耕种,他不仅又黑了一圈,还瘦了。难怪当初何茂说"我当初来的时候,也和你一样白白胖胖的。
当时他还以为何茂说谎,没想到是真的
他现在这个样子,离包青天就只差一一个月亮了,呜呼哀哉更别说,这两个月下乡,吃了不知道多少奇奇怪怪的东西也不知道有没有寄生虫。想着,就觉得悲从中来,当官当成他这样,也够惨的了。
正感慨着,来帮忙的傅嫂子提了一壶热水过来,让姜丰泡茶,也憨厚地笑着说:“外头的人听到我能来府衙帮忙,都很羡慕呢。南城的百姓,还说要给大人立生祠。”
姜丰一听,吓了一跳,连忙说:“万万不可!”
朝廷历来对各种"野庙”、"生祠”等不受监察的崇拜很敏感,却是屡禁不绝,他作为朝廷命官,当然不能犯这个忌讳放下茶杯,姜丰就去找了莫明,让他带人去清查,百姓的好意他心领,务必不许搞什么生祠、长生牌位这些事情他的谨慎是很有必要的……
在遥远的京城,朝堂上再次提起了他的名字。
洪灾之后,姜丰陆续给朝廷上了几道奏折。第一道是汇报洪灾的严重程度,将官民共同救灾、乡绅慷慨解囊的救灾策略报了上去,同时申请新建堤坝的银两;第二道是汇报救灾的进度,新建房屋的数量,百姓回归家园的情况等。
此次洪水,受灾不仅开建一地,上下游都有波及。而其他地方,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民乱,两广总督和巡抚衙门]派出驻军前往清剿。
唯有开建一地,稳稳当当的,简直如同浊世中的一股清流、泥泞中的一朵奇葩,太引人注目了。
巡抚大人的折子上,也将姜丰夸了又夸,提起他”亲下村庄,与灾民同吃同住”、“号召乡绅,共襄盛举…等十多条举措,直把其他受灾地方的知府比到了泥里。
姜丰才离开京城多久?朝廷里记得他的人多着呢!内阁的大人们看了这样的奏折,不过微微一笑,顺着上意表彰一下就是了。
反正姜丰已经被贬去穷乡僻壤了,就算做出点政绩来又怎样?只要他们不让他上来,他就上不来!官员的考核、升迁的权力,都在他们手上呢。
但是,有些人就是看姜丰不顺眼,特别是姜丰在督察院的一些前同事。
就有人闻风上奏,弹劾姜丰"勒索乡绅、横征暴敛”、"滥用刑罚,逼死人命”,甚至"收买民心、图谋不轨”,同一件事到了他们在遥远的京城,朝堂上再次提起了他的名字。
洪灾之后,姜丰陆续给朝廷上了几道奏折。第一道是汇报洪灾的严重程度,将官民共同救灾、乡绅慷慨解囊的救灾策略报了上去,同时申请新建堤坝的银两;第二道是汇报救灾的进度,新建房屋的数量,百姓回归家园的情况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