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49章 有人要打小玉米的主意,还有人性吗?(第2页)
一帮人议论纷纷,发表着自己的见解。
“好!既然大家都认为此事可行,那么现在就开始准备。”
曳莽在长安已经待了一个月了,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。
如今碰到这么好一个契机,自然也不想放过。
……
襄阳县城边上的汉江码头,彭志安望着渐渐远去的白帆,总算是长呼了一口气。
自从自己被楚王殿下抓住了小辫子之后,这段时间他的日子可是过的战战兢兢。
生怕李宽借着黜陟使的特权,把自己这个县令给撸掉了。
虽然他已经写了信让人快马带到长安城,看看能不能找到自己背后的大山帮自己渡过这一关,但是心中的担忧却是一点都没有减少。
好在自己最害怕的事情并没有发生。
当然,彭志安并不知道,李宽会饶过他,主要是因为在南洋水稻推广这件事情上,襄阳县没有拖后腿。
“明府,楚王殿下临行前吩咐,让我们将粮仓好好的维修一下,并且在秋收前再建一座粮仓,我们建还是不建呀?”
郭横这个县尉,是彭志安的忠实狗腿子,一切都以彭志安的命令是从。
事实上,这种情况也是各地普遍的情况。
县官不如现管,长安城的官员,哪怕级别再高,也是很少会直接干预一个县里的事情。
“建,为什么不建?这早稻的收获情况你也看到了。单单这一季的粮食,就比去年一年还要多。如果晚稻真的还能正常收割一次,那么襄阳县今年的粮食产出就比得上过去两三年了,这可是实打实的政绩啊。”
彭志安虽然是长孙家的人,但是没有收到明确的指示让他不要修建粮仓之前,于公于私,他都是要把粮仓给建好的。
大唐考核官员,主要就看三个表现,一个就是人口的增加情况,第二个就是税赋的征收情况,最后一个就是官声了。
而前面两个,往往是相辅相成的,并且都是跟粮食产量密切相关的。
也难怪彭志安会在襄阳县大力推广南洋水稻的种植。
作为长安城有人的人,他比一般的县令更加清楚南洋水稻的威力。
“行,那属下明白了。”
“这样,一会你陪我去一趟梧地村,给那几家水稻种植面积最广的农户,发放‘种田小能手’的牌匾,然后鼓励一下这帮移民多开垦一些荒地,明年多种一些水稻。我们襄阳县的水稻种植,还是有很大的潜力可以挖掘的。”
……
宣政殿中,李世民批阅完一批奏折,伸了伸懒腰。
虽然是正处盛夏,但是宣政殿中放了好几盆的冰块,倒也不觉得多么炎热。